考点4 课程的实施文本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标准和教材乃是课程的具体表现。
1.课程计划
(1)含义: 课程计划也称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即国家在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为 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 面的政策性文件。
(2)地位: 纲领性的文件。它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3)基本内容: 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的设置(课程计划的核心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 制和周学时安排等。
2.课程标准
(1)含义: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
编制的有关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编写课程标
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
(2)内容: 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部分(或前言)、课程目标部分、课程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 建议部分。
(3)意义: 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以及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
(1)含义: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 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衔接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各年级教材之间要具有衔接性。
③实用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 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④逻辑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生活性。强调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生活性。
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图表,包括专门为上课而设计的幻灯片、电影等 都是课程编制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