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 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艾森伯格及其同事利用两难故事情景,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他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要经历五种水平(见下表)。
水平 | 年龄段 | 阶段特征的描述 |
享乐主义、自我关注取向 | 学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 | 关心自己,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可能帮助他人 |
他人需求取向 | 小学生及一些正要步入青春期的少 年 | 助人的决定是以他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不去助人时不会产生同 情或内疚 |
赞许和人际关系取向 | 小学生及一些中学生 | 关心别人是否认为自己的利他行为是好的或值得称赞的,友好 的或适宜的 |
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 | 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及中学生 | 出于同情而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 取向 | 少数中学生 | 是否助人的决定是以内化的价值、规范和责任为基础的,违反 个人内化的原则将会损伤自尊 |
艾森伯格认为,上述发展水平并非不可逆,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解决不同的两难问题时的水平会有所 不同。例如,帮助受伤者是出于移情性关心,分享行为则视他人的需求而定,甚至会出现享乐主义而拒绝 分享。但基本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①旁观者效应。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 社会行为的发生。
②榜样的示范作用。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 行为。
③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 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2)内部影响因素
①认知因素的影响。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作出决定。亲社会行为 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 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②个体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地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 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③个体的人格特征。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 a.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b.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c.有 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d.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4.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
(1)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这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亲社 会行为使助人者感到愉快或减轻了移情的痛苦,因而强化了亲社会行为。
(2)直接训练
它是指教师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训练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 如游戏中,训练儿童互相配合、合作等。教师应启发儿童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让儿童 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就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习惯。
(3)观察学习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榜样。因此,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 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 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经常受到榜样的引导,更有可能内化利用性原则, 从而有助于利他倾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