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 系。同伴关系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同伴。
2.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儿童友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友谊的特性也不断发 展变化着。塞尔曼通过研究提出儿童友谊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
年龄 | 关系 | 特 点 |
3~7岁 | 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 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
4~9岁 | 单向帮助关系 | 这个时期的儿重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
6~12岁 | 双向帮助关系 |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相互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带 有明显的功利性 |
9~15岁 |
亲密的共享 |
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分享,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忠诚,同甘共苦。 此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行为方面向品质方面转变。朋友 之间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和制订行动的计划。但此阶段朋 友关系存在明显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
年龄 | 关系 | 特点 |
12岁以后 | 友谊发展成熟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由于选择朋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 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
注意: 这几个阶段在年龄上有很大的重合,所以,友谊的发展阶段在年龄上不是连续的,而是有可能 第一个阶段在3~7 岁开始发展,而第二个阶段却是在4~9 岁开始发展。
3.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
同伴关系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1)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
许多学生同伴关系不良主要是因为交往技能的缺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人际冲突的内在因素, 使学生掌握非报复性冲突化解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冲突事件进行自我反省的态度,提高学生以公正、 非暴力的方式解决纷争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在校时间的很大比例,其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 课堂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 学生的课堂交往,进而促进他们同伴关系的发展。
(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教师除了课堂内的支持和引导外,还要从交往角度设计、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内在 的交往需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各种交往技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交往观念,提高解决人际 冲突的能力,最终在实践中学会交往。
(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之间存在密切相关。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他的同伴接纳程 度越高,就越能够发展出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同伴关系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