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 教育事业的人。

1.重要著作:《论语》

(1)简介:

《论语》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 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 中庸。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内容:

《论语》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

①孔子的为学之道。例如,在教育作用上,孔子提出“庶、富、教”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 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方法上,他首次提出因 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此外,孔子还完整论述了“六经”的教育内容、德育观、教师观,这些教 育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孔子的为人之道。孔子对人生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深刻见解。例如,他认为处理道义与利益的关系 就在于“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的言传身教成为后学最好的做人范本。

③孔子的为政之道。孔子办学以培养从政人才为目标。例如,《为政》在记载鲁哀公询问孔子怎样才 能使民众服从时,孔子的回答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指出了用人以公的 重要性,为后世从政提供了示范。

(3)评价

①《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一个为师者如何为学、 为人和为政的范本。废除科举制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②《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论语》作为教材,最初应当是“六 艺”和“六经”的辅助,但它有着显著的优点,即时代性、实践性和生活化,这些优点在后来历史发展中 越来越显示出来。

③《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开创了以著名人物言行录为教 材的先河,因其独特优势而逐渐成为教材的一种重要类型。

2.编订“六经”与创办私学

(1)孔子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 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2)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 最深远的学校。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3“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庶、富、教”

孔子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

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

孔子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别,是后 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4.0.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1)含义: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其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

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躬亲实践“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收弟子,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 成分复杂,且大多数出身平民。

(2)意义

①“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②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5 .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虽然这 句话是子夏说的,但确实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

(1)含义

①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②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③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 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2)意义

①它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②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

③它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④它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6,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1)简介;孔子从周、鲁、齐、宋、楚等国的文献中,整理出后人称为“六经”的经典系列,它们既 作为教材用于人才培养,也作为存亡继绝的文献被保存下来,给后人留下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典籍。

(2)教学内容: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居教育的首要位置,其次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灌输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其编订的“六经”,其中最主要的是《诗》《书》《礼》《乐》四种,这些教学内容各有教 育任务,都对人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3)特点: ①偏重社会人事;②偏重文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评价

①“六经”作为六部教材,在实现孔子提出的培养目标方面大有作用。孔子在整理和编纂这六部教材

时意图颇为明确,对这六部教材的特点及作用方式也有深入的认识,并做了相应的处理,使它们的作用得 以充分发挥。孔子曾提出“成人”的概念,表达了他对完整人格的想象,“六经”大致可以实现这种人格。

②孔子开启了以文献为教材的时代,引领了后世封建社会各朝各代的教材风格。“六经”教材与西周“六 艺”教材有很大区别,“六经”教材基本上都是文献典籍。

③孔子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内容,这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孔子整理了起源于祝、 宗、卜、史,含有大量神怪迷信内容的文献,适应了时代观念的改变,由重神趋向重人,对古代巫史文化 做了扬弃;坚持鲜明的政治和道德立场,即坚持对仁、爱、礼、义的价值追求。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 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④孔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 从事农工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

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 习生产劳动技术。

7.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1)因材施教

①含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 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②方法: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 观察。

③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成长。

(2)启发诱导

①含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以获得进一步的领会。这一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 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②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a,“由博返约”,博与约是辩证的统一,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 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

  1. b. “叩其两端”,指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注意到了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

③意义: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也能使其掌握基本的思想观点,在学习 上不断前进。

(3)学、思、行结合

①含义

首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

其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 助于深入认识。

最后,“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②意义: 由学到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8.论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 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

(1)道德教育的内容

①“礼”与“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忠与孝;“仁” 为最高道德准则,可分为忠与恕,即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②“礼”和“仁”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为“仁”的形式,“仁”为“礼”的内容。首先, 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其次,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 具体的“礼”。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i  立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能过多 地计较物质生活,要为社会尽义务。

②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 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③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重视行,即重视道德实践。

④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 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恰到好处。正如子曰:“过犹不及。”

⑤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就是对日常所做的事自觉进行反思。

⑥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9.论教师的品格

(1)学而不厌,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 道德品质,一生好学乐学。

(2)诲人不倦。教师要用耐心、说服的态度去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孔子说:“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这一命题有两层含义: ①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 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②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温习旧知识时能使自己积极思考、 联想、深化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重继承,又要注重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 为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5)爱护学生。孔子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他提倡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仅要爱护学生,更要 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 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师生经常共同切磋学问。

10.深远的历史影响*曲检有/8min搞定◎(高,论20+学校)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 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育方面

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②创办私学,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

④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⑤重视古籍整理,编纂“六经”作为教材,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促进了教育发展。

⑥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方法。

⑦重视道德教育,确立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德育思想。

⑧不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师观,还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2)社会方而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 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3)文化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这 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4)国际影响力方面

在西方保持人格化的思想家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东方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也被称为 “东方的圣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旺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