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认知差异与教育

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两个方面。

1.认知水平的差异

认知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智力水平的差异,也称智能差异。心理学界有很多研 究智力差异的理论,如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和三元智力理论,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智力存在 个体差异(这些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均会涉及)。

(1)智力类型上的差异

它是指人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第八章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就深刻地说明每 个人的智力类型不同,不存在优劣,只是各有千秋。

(2)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商来体现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比值。 智力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种类型。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是呈正态分布的,即智力 超常和智力低常的人数极少,智力偏高和智力偏低的人数次之,智力中等的人数最多。

(3)智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智力的发展有早晚的差异。有的人是天生聪慧,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有的则是大 器晚成,在很大的年龄才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如白居易10 岁便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而英国的火车发明者斯蒂芬孙17 岁还是个文盲,44 岁才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 机车。

(4)智力发展有性别上的差异,但无高低之分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 男生的成绩偏于优秀和差两端,女生的成绩以中等居多,就平均成绩来看, 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女性嗅觉灵敏,在声音定位、色彩辨别方面优于男性,男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 面较强;女性叙述事情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擅于形象思维,男性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擅于抽象思维。

2.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也叫作认知风格,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 示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知 觉方式差异、记忆方式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认知反应方式差异。

(1)知觉方式差异

①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所占的比重,知觉方式可以分为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

a,分析型;善于分析,他们容易察觉事物的细枝未节,但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较差。

b.综合型: 善于概括,但他们不善于分析感知对象的局部,而是注意观察事物的整体。

c.分析综合型: 兼具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观察时既能注意 事物的整体,也能把握事物的细节,是一种较为积极的类型。

②根据知觉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知觉方式可以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a.场独立型: 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以自己内部作为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习惯独立对事 物作出判断。这类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

b.场依存型;倾向于以外部环境信息为依据,个体受周围环境信息的影响较多。这类学生一般偏爱社 会科学,学习动机以外在动机为主,并且更需要反馈。

(2)记忆方式差异

①根据记忆过程中的知觉偏好,记忆方式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与混合型。知觉偏好是指 记忆过程中哪一种感觉系统的记忆效果最好,学生就偏向于使用哪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

a.视觉型:主要通过视觉来学习,阅读、观察、记笔记等方式容易使他们吸取知识。对视觉型学生来说, 加大阅读量,多读课外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阅读的同时动手记下重难点加深记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b.听觉型: 偏好以听的方式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声音含有丰富的意义,他们对语言、声响、音乐的 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特别强。因此,听觉型学生能从教师或他人的讲授中吸收到更多的信息。

c.动觉型:好动,善于通过触摸物体,如写、画、运动、动手操作来学习。

d.混合型:实际上,绝对的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习者是很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混合型的, 即使用多种感觉通道。所以,只有多种感觉通道相互协调与配合,学习效果才会好。

②依据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的不同,记忆方式可分为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

a,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 深层加工有利于侧重理解的考试。

b.表层加工: 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表层加工有利于侧 重事实学习和记忆的考试。

(3)思维方式差异

①根据思维的概括性,思维方式可分为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a.艺术型: 具有知觉印象的鲜明性、记忆的形象性、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想象的丰富性等特点。他们 善于识记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作家、诗人、画家、演员等多属于这种类型。

b.思维型: 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数、理、哲等学科方面有优势, 善于抽象、分析、逻辑推理。

c,中间型:处于艺术型和思维型之间,兼具两者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型和思维型的人数较少, 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

②根据解决问题策略的差异,思维方式可分为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尽管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完全 不同,但在学习任务结束时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

a.整体性策略;指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他们 的视野比较宽阔,但很可能遗漏掉他们自认为不重要的部分。

b.系列性策略: 通常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但有些采用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不能对知识形成 比较完整的概貌。

(4)认知反应方式差异

根据认知速度和情绪反应的差异,认知反应方式可分为反思型和冲动型。反思型和冲动型的学生主要 在问题解决、使用认知策略、学习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①反思型: 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②冲动型: 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 反应速度较快,却容易发生错误。

③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针对认知差异,不管是认知水平的差异,还是认知方式的差异,教育都要因材施教,具体教育方式如下:

(1)针对认知水平差异

①按能力分组,进行因材施教。教育者必须针对学生在智力上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解决这个问 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能力分组。能力分组一般是以学生的智力和学业成绩为依据,将同一智力水平或同一学 业成绩的学生分为一组,并给予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②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针对智力超常的学生,教育目标是进行多元智能的充分开发,对其进行高学 历教育和个性优化教育。针对智力落后的学生,教育目标是根据智力低下的类型来确定的: 对于轻度智力 落后学生,教育目标是通过训练使其能够掌握较高的生活能力,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于中等智力落后 学生,教育目标是通过训练使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对于重度智力落后学生,教育 目标是通过训练使其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③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

(2)针对认知方式差异

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首先,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要经常给出与认知风格相关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每种认知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指 出针对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应该采用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最后,针对学习者的反馈,帮 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②教师要明确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类教学策略

a.匹配策略;采用与学习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

b.失配策略: 采取学生缺乏的认知风格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弥补性的教学策略。

③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模式教学。学生认知类型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教

学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和弥补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旺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