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性别差异与教育
1.性别差异的原因
(1)最新研究表示,两性之间的很多行为差异源自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生活经历,其中包括社会观念和 成人对不同性别类型行为的强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不同,造成了性别差异。如社会大 众普遍认为女性性格就应该是温柔的,学习上是擅长文科的,男性就应该是坚强的,学习上是擅长理科的。 学生的一生都在持续进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接受并做出被社会大众认可的性别角色行为。
(2)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性别偏见(也叫性别刻板印象)。教师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存在性别偏见,如 教师更容易让女生去参加跳舞比赛,让男生参加实践能力比赛。教师对犯错误的男生总是严厉批评,对犯 错误的女生却是点到为止。课本中科学家的插图人物总是男性,做家务的插图人物总是女性等。
2.心理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1)智力的性别差异
①在空间知觉上,从13 岁开始,男性的空间知觉能力明显优于女性。
②在感官发展上,女性触觉、嗅觉、痛觉的感受性不同于男性,女性的知觉速度较快,对声音的辨别、 定位及颜色色调的知觉优于男性;而男性在接受外来信息时,发达的视觉通道弥补了其他通道的不足。
③在记忆发展上,女性机械记忆能力强,短时记忆广度超过男性;男性的理解记忆、长时记忆优于女性。
④在思维发展上,男女的思维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及水平不一致。学龄前 女孩略高于男孩,但差异不显著,小学到初一差异逐渐明显。初二以后,男孩的思维发展速度迅速赶上并超 过女孩,并出现明显的具有两性特色的思维优异发展的差异,女性倾向于形象思维或思维的艺术性,男性倾 向于抽象思维或思维的抽象性。
(2)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
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的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女性口头言语有明显的流畅性、情感性,很少 有口吃等言语缺陷,男性的言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3)行为的性别差异
从2~5 岁开始,男孩在社会性游戏中就表现出比女孩更大的身体侵犯性和言语侵犯性。男性的行为 易受情感支配,缺乏自制力而具有冲动性。
(4)兴趣的性别差异
男性的兴趣多指向于物,即所谓“物体定向”;女性的兴趣多指向于人,一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注意、 很敏感。
(5)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一般来讲,女性的自信心低于男性。在成败归因上,女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运气好,把失败 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男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
3.性别差异的教育意义
(1)教育要因势利导,发挥不同性别的优势
心理的性别差异是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 异的形成起主导性作用。因此,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施行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可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 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避免性别偏见
身为教师,要尽可能打破性别偏见,鼓励学生冲破社会固化思维的牢笼,展现自己的个性,尤其要鼓 励女生勇敢应对挑战,迎接自己的人生。要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不同性别的学生,并实现男女平等 的教育价值观。
类型 | 差异表现 | 教育方式 | |
认知差异 |
认知水平 |
(1)智力类型上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3)智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4)智力发展有性别上的差异,但无高低之分 |
(1)按能力分组,进行因材施教。
(2)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 (3)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
认知方式 |
(1)知觉方式:①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②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记忆方式:①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与混合型; ②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 (3)思维方式:①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②整体 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4)认知反应方式:反思型与冲动型 |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类型。 (2)教师要明确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类教学策 略;匹配策略、失配策略。 (3)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模 式教学 |
|
人格差异 |
(1)性格差异:内向型与外向型。
(2)气质差异: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 |
(1)培养完整的人格;(2)在活动中培养人格;
(3)在集体中培养人格;(4)自我教育能力; (5)因材施教 |
|
性别差异 |
(1)智力的性别差异:空间知觉、感官发展、记忆发展、 思维发展。
(2)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 (3)行为的性别差异。 (4)兴趣的性别差异。 (5)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
(1)教育要因势利导,发挥不同性别的优势。 (2)教师要避免性别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