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陈鹤琴(1892年 3 月5 日一1982 年 12 月30 日),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 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 1919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鹤琴是我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 (1)20 世纪20 年代,陈鹤琴对长子陈一鸣进行追踪研究,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 (2)20 世纪20-30 年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 幼儿园研究,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3)20 世纪30 年代末,他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 读书活”的问题,并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活教育”主张。
(1)1940 年,陈鹤琴应江西省政府主席之邀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 幼稚园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 (2)1941 年,陈鹤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力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 运动的开始。 (3)1943 年,陈鹤琴将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 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几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 (4)1945 年,陈鹤琴获准将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并迁往上海,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 范学校,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①做一个人,要热爱人类,热爱真理。 ②做一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与同胞,团结国民,为国家兴旺而努力。 ③做一个现代中国人,要承担起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的任务。陈鹤琴赋予他五方面的要求: a .要 有健全的身体;b.要有建设的能力;c.要有创造的能力;d.要能够合作;e.要服务。 评价;“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 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2)“活教育”的课程论__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反对将书本看作唯一教育资料的传统做法,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①含义: 所谓“活教材”,就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 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 强调经验,否定书本。尽管“活的”和“直接的”知识要“大大优于”书本知识,但只要恰当地用作参考 资料,“书本是有用的” ②组织形式: 打破惯常的学科中心体系,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特点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体 系—— “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 评价: 按“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 的儿童生活。“五指活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简 山 西 )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 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主要特点是: ①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考、去发现, 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最有效手段。 ②儿童的“做”带有盲目性。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鼓励他们,用比赛、 游戏、故事、暗示来调动他们,而不是惩罚和灌输教学。
(1)实验观察: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 (2)阅读思考: 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阅读思考可以弥补实验观察的不足。 (3)创作发表: 儿童从实验观察和阅读思考中获取的直接和间接经验,需要通过加工整理,以故事、报 告等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培养和体现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批评研讨: 儿童在学习中得到的结论不可能完全正确,需要通过集体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以 便臻于完善。 评价: 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 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活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吸取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也 考虑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实践 (1)1940年,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展“活教育”实验。

(2)1941年,《活教育》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3)1943年,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4)1945年,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教育理论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实用化。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就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研 究与探索,形成了许多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育思想。

(2)料学化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在激烈抨击科举制度、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 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将教育与更多科学理论相结合。

(3)民主化。民主革命派代表人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派代表人物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派代表人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派代表人物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等都主张让更多的人 民主地享有教育。

(4)个性化。教育不再只是以经学为主,以教师为主,民国教育家更多地关注到儿童本身,让教 育与儿童的实际身心情况相结合,更注重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救国。清末民国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他们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教育为抗战救国之良方。

(1)两种理论都是受杜咸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

陶行知认为自 己的理论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行不通,故将杜威的理论进行改造;陈鹤 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 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的试验。

(2)两种理论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以书 本为教育重心,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生活即教育” 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 是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如果 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

(3)两种理论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

陶行知主张“生 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扩大到大自然里去;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 学生直接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4)两种理论都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

1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 主张事情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 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两种理论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生活及其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 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 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旺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