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教育实践 | (1)1940年,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展“活教育”实验。
(2)1941年,《活教育》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3)1943年,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4)1945年,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
教育理论 |
(1)“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
(1)实用化。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就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研 究与探索,形成了许多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育思想。
(2)料学化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在激烈抨击科举制度、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 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将教育与更多科学理论相结合。
(3)民主化。民主革命派代表人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派代表人物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派代表人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派代表人物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等都主张让更多的人 民主地享有教育。
(4)个性化。教育不再只是以经学为主,以教师为主,民国教育家更多地关注到儿童本身,让教 育与儿童的实际身心情况相结合,更注重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救国。清末民国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他们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教育为抗战救国之良方。
(1)两种理论都是受杜咸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
陶行知认为自 己的理论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行不通,故将杜威的理论进行改造;陈鹤 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 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的试验。
(2)两种理论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以书 本为教育重心,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生活即教育” 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 是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如果 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
(3)两种理论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
陶行知主张“生 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扩大到大自然里去;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 学生直接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4)两种理论都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
1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 主张事情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 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两种理论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生活及其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 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 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