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 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 得社会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 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赏罚控制实验
(1)实验1
①过程: 实验人员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的过程,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 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 打脚踢。
②结论: 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实验2
①过程:实验人员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电影中成年男 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看到的是 成人既不被表扬也不被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第一组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第二组最少,第三组居中。
②结论: 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3)实验3
①过程: 实验人员猜想这是否表示第一组儿童习得了攻击性行为,而第二组儿童没有。为此,他们又 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 乎一致。
②结论: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几乎没有影响。 只不过第二组儿童看到榜样受罚后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
2.学习的实质
通过上述所有实验结论,可以总结学习的本质:
(1)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人类的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学习,另一种是间接学习。观 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的形式,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2)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决定个体是否表现榜样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我们不能将儿童的任意模仿都看 作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强调,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才是儿童决定要不要将观察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关键 性因素。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依据对学习实质的描述,班杜拉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 者亲身经历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是一种从别人的学习经验中学习的方式。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 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观察学习需要经历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 个方面。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①榜样行为的特性: 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等,如明星。
②榜样的特征: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就越易被注意,地 位高的人也易受关注。
③观察者的特点: 观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先前经验等。
(2)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 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3)复制过程,也叫动作再现过程。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 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学习者必须: 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 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 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社会学习理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学习者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观察者 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他们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们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动机过程中存在 三种强化:
①直接强化
直接强化也叫外部强化,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 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激励他 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②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如当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时,班里 其他学生也更愿意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替代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
③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指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如某位同学为自己设立了成绩标 准,他依据自己是否达标,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
4.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1)教师要将所期望的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以明确外显的方式示范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 就会习得这种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2)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榜样,并对学生的模仿予以强化。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应重视榜样原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并且贴合个体成长的榜样人物,特别要多提供正面、积 极的榜样原型,让学生在学习榜样的氛围中实现自主成长。
(3)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已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4)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本身也可作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逻辑思维的榜样, 这些行为可引导学生形成相同的品质。此外,教师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本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习的热情等 也会感染学生。
(5)教师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 师要尽量消除这些不良榜样行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6)教师要利用好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去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去抑制效应指 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抑制效应指个体由于看见 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社会促进效应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 有的反应。
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
(1)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对于学生的一些受到抑制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利用去抑制效应。例如,有的学生曾经在课上积极主 动地向教师提问,但受到了教师的嘲讽;在新的课堂上,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纷纷主动地向教师提问并受 到教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敝时,从此就敢于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提问了。
(2)抑制效应: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对于学生的一些不 良行为,教师需要利用抑制效应。例如,具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一旦看到榜样的攻击性行为受到惩罚, 相对来说可能会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促进效应: 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在有些情况下,教师 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或者社会线索,促进学生相同的行为。这是在利用社会促进效应。例如,教师 对学生表示出尊敬,使用礼貌用语,学生就可能受到激励而表现出这些行为。使用“你好”“谢谢”和“对 不起”并非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新行为,而是学生早已学会了的,只是教师带头,引发了学生的相同行为。
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都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思想又有不同,请通过下表区分每个人 理论的特点,防止张冠李戴。
行为主义教育流派大总结
理论 | 人物和实验 | 学习本质 | 规 律 | 应 用 |
经典性条 件作用说 |
巴甫洛夫:狗分泌 唾液实验 |
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 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形成 习惯的过程(S—R学说) |
(1)习得与消退;
(2)泛化和分化; (3)高级条件作用; (4)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
(1)解释教育中很多基本学习 现象;
(2)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 行为; (3)心理治疗,矫正行为; (4)局限:适用于简单学习, 不能解释主动行为 |
华生;婴几恐惧形 成实验 | (1)频因律;
(2)近因律 |
|||
操作性条 件作用说 |
桑代克:饿猫打开 迷笼实验(联结一 试误说) | (1)动物、人的学习;都是 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S-R);
(2)一定的联结要通过试误 而建立 |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 |
(1)练习律:重复练习;
(2)效果律:具体奖励; (3)试误; (4)积极结果 |
斯金纳:白鼠的操 作性条件作用实 验(操作性条件作 用说) | (1)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 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 手段; (2)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 操作性行为(R-S) | (1)正强化与负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 避条件作用; (3)惩罚、消退和维持 |
(1)程序教学; (2)行为矫正 |
|
观察学习 理论 |
班杜拉:充气娃娃 实验,又叫赏罚控 制实验(社会学习 理论) |
(1)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行为; (2)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儿童是 否表现榜样行为的决定因素 |
(1)注意、保持、复制、 动机过程; (2)直接强化、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
(1)示范行为;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4)教师榜样; (5)防范不良榜样; (6)利用好各种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