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2 盂轲的教育思想

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封建统治 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该 书一般被认为是孟子的门徒万章等人对其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所著。在 政治上,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上,他非常热爱教书授徒,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

1.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卿学派便是其中两个重要的 派别。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的见解,在儒学分化的过程中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看作儒学正统,称为“孔孟之道”。

2.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①“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类范畴,相对于其他 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

②)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孟子认为人们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 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孟子就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③孟子肯定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 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又称为“四端”。在“四心”之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 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教育要“顺性”而因势利导。

①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

一方面,教育要“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孟子提出“求放心”,即“学 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把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发 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又极为重视父子—— “孝”、兄弟(长幼)—— “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 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与修养学说

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

①孟轲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品性和精神境界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

②“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

③“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 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 神力量。

①持志养气。指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    精神状态。 养气,一靠坚定的志向,二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

②动心忍性。指意志的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③存心养性。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 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④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 更高的要求。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旺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