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晏阳初,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中兴村五社,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 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 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 是农民进行教育,先教识字,再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 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 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 村运动的使命》等。

(1)定县调查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晏阳初在乡村教育中,主持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他首先进行了对定县的社会调查,经过几年努力, 1933年,平教会出版了李景汉编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2)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

晏阳初把中国的所有问题归结为“愚、贫、弱、私”四项。在定县乡村进行的平民教育实验中,针对 过去教育与社会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 村推行“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1)“四大教育”@——   工       y

1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从文字及艺术教育入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其首要的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 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②以生计教育皮穷,培养生产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让农民学习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知识,提高生产; 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 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力。

3 以卫生教音攻朝。培养强健力

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以及科学医药的设施,建立医疗保健体系,保证农民有科学治疗的机会。

4 以公民教育改私,培养州结力

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培养公共心与团结力,使农民有最基本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 的基础。在这“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2)“三大方式”

① 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教材以《平民千字课》为主,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 生计巡回学校,还有改进小学、传习处、公民服务训练班、幼稚园。

②)社会式教育:这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平民学校的同学 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如成立读书会、演新剧等。

③家庭式教育: 这是将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组 织形式主要有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侧重于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每个家庭应对其成员进行道德、卫生习惯、家庭预算、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方面的教育。

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晏阳初认为中国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 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要从改造农村开始。晏阳初提出了“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 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1)所谓“农民化”,指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人称为“博士下乡”。只有先明了农民生 活的一切,给农民做学徒,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才能深切地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

(2)所谓“化农民”,指实实在在地进行乡村改造,教化农民。

(1)局限: 晏阳初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办法是改良主义的,“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是 针对定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来谈的,但晏阳初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残余的剥削才 是造成中国“愚、贫、弱、私”的原因。所以,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无法达到复兴农村、 拯救国家的根本目的。

(2)积极性;一方面,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有中国特色,确实给实验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 另一方面,“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使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 的建设共同进行,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是一种创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旺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