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 展的情况后,推断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提出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 理论,把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矛盾,积极地解决主 要矛盾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该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 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启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
1.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看法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出于对文化和个体 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叫社会化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与皮亚杰相同,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年龄 | 发展
任务 |
重要
事件 |
积极发展结果 | 消极发展结果 |
0~1.5岁 ≈晏儿期 | 信任对
怀疑 |
喂食 |
如果母亲提供食物和爱抚,婴儿得到了良好的 抚养井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婴儿就 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和乐观 | 如果母亲没有提供食物和爱抚,婴儿会对 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不安,这种不信任感 甚至会影响其成年期的发展 |
1.5~3岁 ≈婴儿期 | 自主对
羞怯 |
自 主
吃 饭 、 穿衣 |
婴儿渴望自主做一些事情,父母要允许婴儿 自由探索,并给予婴儿关心和保护,婴儿就 会自主和自信 | 如果父母对婴儿一味地严格要求和限制, 就会使要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可 能导致其一生都缺乏信心 |
3~6、7岁 ≈幼儿期 |
主动感对 内疚感 |
独立
活动 |
幼儿渴望自己承担一些成年人的角色,能主 动从事一些活动,如果父母允许他们做一些 活动并积极鼓励,幼儿就会获得自信和责任 感 | 由于幼儿能力有限,父母常常会禁止幼儿 的主动活动,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幼儿 形成缺乏尝试和主动的性格,形成内孜和 自 卑 |
6.7~12岁 ≈儿童期 | 勤奋感对 自卑感 |
入学 |
儿童进入学校想体验成功感,如果父母和教 师帮助儿童体验到学习和活动中的胜任感, 儿童就会变得助奋 | 如果儿童遭遇挫折和困难,父母和教师没 有让儿童在学业和活动中获得胜任感,儿 童就会学业颜废,感到自卑和退缩 |
12~18岁 ≈少年期和 青春期 |
角色同一 性对角色 混乱 |
同伴 交往 |
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 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和 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父母帮助个体获得角色 同一性(自我形象的积极组织),个体对未来就 会充满自信和憧憬 | 如果个体没有获得角色同一性,获得了角 色混乱,即学生不清楚未来自己应该成为 什么样的人,那么个体对未来就会心生迷 茫 |
18~30岁 ≈青年晚期 | 友爱亲密 对孤独 | 爱情
婚姻 |
如果个体愿意与他人真诚交往和分享,个体 与他人就能形成一种亲密感 | 如果个体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 便会陷入孤独和蔬离感 |
30~60岁
≈中年期和 壮年期 |
繁殖对 停滞 |
教育 子女 |
这里的繁殖包括繁衍后代和创造能力。如果个 体能较好地处理工作问题,养育后代,个体就 会表现为关爱家庭和富有创道力 | 如果个体在工作和养育后代中不顺利,个 体会陷入自我关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 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甚至颊度 消 极 |
60岁以后 老年期 | 完美无憾
对悲观 绝望 |
反省和接
受 生活 |
如果个体在之前的阶段都能顺利发展,个体 就会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井完全接受自我, 内心酒足 | 如果个体之前的阶段没有顺利发展,个体 没有获得完满感,往往会陷入绝望,甚至 害怕死亡 |
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埃里克森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和相互关 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与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
(2)教育应为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恰当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解决发展 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恰当的教育却会导致危机发生,阻碍个体的发展。这对学校教育最重要 的启示有以下两点:
①帮助小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所有刚入学的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会,但一些学生逐渐发现“我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者”,这些学生就 未能很好地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教师和学校应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危机,让学生不断获得勤奋感, 体验学业成功。
②帮助中学生适应角色同一性和度过角色混乱危机
a.角色同一性: 是关于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自我能力、信念、性格等方面。如果个体把关于自 我形象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认为自己所想所做的正与自己期望的形象相符合,就获得了角色同一性。
b.角色混乱: 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所想所做的不符合自己期望中的形象,就会导致角色混乱,也叫作角 色同一性危机。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选择的榜样和其他成人角色,宽容对待他们的狂热与喜爱 的流行文化,为他们的自我和学业提供现实的反馈,帮助学生处理这种危机。
4.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
(1)优点
①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认知 发展,埃里克森认为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样深深影响着人格发展,甚至可以说人格发展更为体现文化与 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②埃里克森注重从整体上研究人格,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他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 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③埃里克森的理论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其理论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 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他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 学家。
④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明确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具 体矛盾,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
(2)局限性
①该理论过分强调本能。有学者认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人 格发展中的作用。
②其他研究者对埃里克森的阶段划分和发展任务还存在分歧。很多研究者不认同埃里克森把许多社会 问题(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人格发展的任务,认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